IP授权电影战争 BAT全部入局

发布时间:2020-10-29 17:38:00   分类:漫画美图741 views

当下,文学著作、网络小说改编电影的趋势成风,《何以笙箫默》、《匆匆那年》、《致青春》等作品都获得了十分可观的票房,却也给中国电影人留下了一个错误的暗示:有了IP就等于有了票房保证。纯新鲜原创的作品在超级IP面前,成了费力不讨好的创作行为。

一些“急功近利”的投资人在决定投资的那一刻,将希望寄托在基于一定群中基础、具备粉丝效应,从而能保底票房、快速捞钱的IP项目。但IP被热炒的背后暴露出了一系列中国电影市场的短板,如市场工业化水平低、技术弱、好剧本的原创能力缺失、改造水准失控等弊病。在这种境况下,手握IP或所谓的超级IP是否真的能成为资本投入,获得高回报率的“灵丹妙药”?

IP热导致资本大举囤积IP

IP3.0

什么是“IP”?2014年,网络小说版权逐渐演化出了IP的概念,成为包括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三个组成部分的知识产权。

最早,IP一词更多地用于热门小说,多被改编成电视剧、游戏等作品。如今,IP热已经渗透进电影行业,热门网络小说的版权价格因此变得水涨船高。现在一部热门网络小说的版权在200-500万元不等,一些点击率极高的网络小说甚至能卖到上千万元。较之2013年翻了好几倍,甚至数十倍。有公开数据称,盛大文学的IP价格比去年涨了将近10倍。

IP的火爆直接导致了电影界对相关IP授权的追逐,电影人在项目开发过程中遭遇坐地起价、高价囤积的现象屡见不鲜。日前,在凤凰大影响北影节特别活动之“原创还是IP?”的产业论坛中,编剧、监制张家鲁(《狄仁杰》《寻龙诀》)就曾表示,电影圈现在很浮躁,不好好拍片只想囤积IP赚快钱。“以前我们在咖啡馆喝咖啡,坐下来之后,这一桌在谈剧本,那桌在谈项目的合作,但是现在你坐在咖啡馆里,你听到的是说这家公司要收购,那家公司要上市。有时候也感慨,整个圈子大家都会觉得有点浮躁。”

这样的“乱象”还体现在,花数十万购买的一个IP有可能只是一个创意,一个名字,甚至一首歌的版权。比如去年获得超过5亿票房好成绩的《同桌的你》就是由一首歌开发出的IP,据说开发自《睡在我上铺的兄弟》的大电影也已经立项。编剧束焕(代表作:《泰囧》)在该论坛上开玩笑称,“按照这个情况,可能《村里有个姑娘叫小芳》都得启动了。要我说,黑社会捞金的题材都可以叫《海底捞》。”

在市场的狂热之下,大量的盲目购买、IP囤积现象出现。有业内人士提出警示,高价值的IP数量十分有限,大部分小说未必有版权方声称的那么好,许多数据是造假或虚高。可一些投资方没有去证实就盲目购买,以至于上当受骗。

此外,一部热门小说并不等同于一部成功的影视剧作品,在一个缺乏判断依据的环境中,“IP”,尤其是热门“IP”则至少为投资者提供了一个理由。不过,对于很多投资人而言,尤其是对影视行业的判断缺乏足够的经验和水准的非圈内投资参与者,面前始终有一个最大的考验,就是如何去判断一个原创故事的市场价值。

改编、制作“掉链子” IP也可能是票房毒药

如今,似乎一首经典老歌、一首流传很久的诗歌,甚至是一个网络上的热帖都可能被视为“IP”,被投资人相中改编成一部电影。但是,一部有了粉丝经济所强调的群众基础,以及广泛的群众认知度的电影就一定能获得成功吗?这明显是个伪命题。

担任《何以笙箫默》导演的黄斌曾多次在公开场合表示,目前中国现有能称得上超级IP的项目超不过十个,《寻龙诀》和《何以笙箫默》这类作品的沉淀时间均长达十年之久。另外,即便超级IP也不一定能撑起票房。

IP交易之风盛行,问题和风险也随之而来。在现在工业化流水线制作过程中,影视产品想从稳扎稳打的文学作品中得到养分。但大多数决策者根本就没看过获得改编权的小说,对内容并未做深入研究,开发时也不曾用心打磨,这就导致改编和制作环节的质量得不到保障。胡乱改编的结果不仅不能有效地挖掘原有IP的群众基础的价值,但在一些急功近利的投资人的操控下,很容易造成粗制滥造现象,对文学创作作品和电影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都会造成伤害。

对于影视项目IP的投资人来说,前期的购买投入本就不低,再加上开发过程中一系列不可控因素,其投资风险只会有增无减。

编剧束焕(作品如《泰囧》、《港囧》)也曾表示IP是机会也是陷阱,有些像《少年派》这样的小说本身对人物的刻画就很深入,但也有一些小说虽然很热,但只是具备话题效应,而不适合改编电影,“如果太执着于创意点的营销,可能就会是个坑,不会成为好电影。”

编剧张家鲁也有同样看法,他坦言,IP是个机会,同时也是个陷阱。

在风控方面,“互联网”电影人有优势

比起传统的电影人,“互联网”电影人似乎在IP开发的过程中,更加注重对风险的把控。他们善于以更系统的生态思维来检测一个IP是否值得投资,以及投资多少更趋于合理。

在今年北京国际电影节和电影频道联合主办的一场颁奖晚会上,合一影业CEO朱辉龙曾表示IP这个词其实是在寻找自己的标签,IP背后每个人想给自己标一个标签。“IP能够火的原因不是因为互联网,是因为中国电影市场非常大的空间。”

在IP运营上,合一影业的做法是,如果拿到的是一个漫画IP,首先想到的不是拍电影,而是先把它做成动漫放到网上播,根据网友的反馈再来决定下一步的投资计划。

作为新晋“互联网”电影人,腾讯集团副总裁程武在活动上也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他希望将一个IP的文学、动漫、游戏的体验结合在一起的,电影和电影之间,穿插有电视剧、漫画、游戏、文学等多种不同的形式。

在中国,基于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程武认为或许还能带来一些不同于好莱坞的新玩法。“就像微信一样,美国虽然也有即时通讯,但微信里面这么丰富的生态,能理财、能打车、能购物,这在美国是没有的。”

一般而言,当小说改编成电影的时候,小说是已经成形的作品。据悉,腾讯正在尝试一边进行小说创作,一边进行影视剧的拍摄,甚至小说的作者还会根据腾讯平台上用户的反馈,改变下一个章节的故事情节,甚至把读者写进去故事里去。

早在今年3月,腾讯文学和盛大文学合并成立了的全新公司“阅文集团”,腾讯想借此“垄断”网络文学市场的IP资源。紧接着 4月22日,阿里巴巴移动事业群将发布网络文学新业务“阿里文学”,以切入“IP争夺战”,阿里文学主要负责的业务将以内容生产、合作引入以及版权产业链的双向衍生为主。尽管两者间竞争激烈,但BAT各家的布局打法均成系统,更具生态性,这些都是传统电影人不具备的优势。

合理品牌化可降低风险

所谓超级IP,指的是一个项目至少有长达十年左右的市场沉淀和粉丝积淀。按照这个标准,基本能符合影视作品改编的超级IP究竟有多少个?如果逐个拿来做影视大电影项目开发,也总有IP库供不应求、优质IP枯竭的时候。按照目前中国电影市场每年递增的市场容量来看,等不到下一个十年资历的IP诞生,经典IP库恐怕早已亮起了红灯警示,这种竭泽而渔的做法显然不具备长远的可持续意义。

市场被IP抢占是原创作品稀缺的重要原因?导演郭帆(《同桌的你》)在凤凰大影响的活动中表示,原创和IP本身没有太大冲突,只是鸡生蛋蛋生鸡的关系,IP都是原创来的,但有品牌的IP需要时间打磨。他以《三体》为例,小说从1999就开始创作,到去年才真正在公众范围和电影界火起来,成为品牌IP。

在《盗墓笔记》作者南派三叔在接受产业媒体采访时曾提到一个观点,真正的“超级IP”的发展有两个层次:一是“重产业链”,一是“轻产业链”。

好莱坞属于“重产业链”模式,比如“超级英雄”系列IP的产生是源自全产业链的配合,每一次的IP套现和延伸都是一次完整的开发和培育过程。但这种模式成本高、风险大,因而在目前国内影视市场大环境下,风险较大,不易受到资方青睐。

国内相对比较适合“轻产业链”,即花钱购买一部热门小说IP来作改编,在改编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将其逐渐按照品牌化打造,挖掘该IP的长尾价值。

IP的系列品牌开发模式才是目前中国影视公司需要深度挖掘和学习的。在日前艺恩汇电影沙龙二期活动中,做为嘉宾出席的美国著名编剧威廉.拉宾(William Rabkin)给中国电影人提了个醒,他说购买IP并不意味着万事大吉,这只是IP塑造的第一步。《玩具总动员3》系列电影为迪士尼在全球收进了11亿美元的票房,但是游戏、图书、DVD、版权和授权等全线开发为迪士尼带来了87亿美元的收入,其品牌系列开发带来的长尾价值远超票房收益。

作为嘉宾出席上述活动的还有基美影业制作部高级副总裁桂侑铭,他在会上给中国电影人做IP挖掘提出了另外一个建议:现在中国电影市场中对IP的操作大部分还只是简单的投资行为,这和目前中国电影市场的成熟度有关。超级IP不仅仅需要寻找,更是一个深度开发和长期培育的过程,目前中国电影的当务之急是培育类型片市场。

也许,IP就像比特币,大家都没见过却觉得能赚钱,但如何让它长久地源源不断地产出价值,也许是每一个IP产业链上的人需要思考的问题。因为我们都不希望它不断炒高,哪一天却突然崩盘了。

本文来自《动漫一周》第433期!

缘叶二次元,分享动漫的点点滴滴。

0 个赞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