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一部由市川春子的同名漫画改编的动画风靡全国。该作由日本Orange公司制作,以令人惊叹的精美画面和带有浓重佛教色彩的背景在众多作品中脱颖而出,名为《宝石之国》 。
该番剧罕见的采用了3DCG的制作手法,将不同宝石材质之间的光感,色彩,质地表现的淋漓尽致。反射与折射,光线的细微变化,极致的立体带来与众不同的审美体验。宝石碎裂时的棱角光泽更是将传统意义上的“残缺美”发挥到了极致。这都是传统作画绝对无法达到的绚丽效果,可以说,《宝石之国》的作画为动漫制作开启了全新的思路,并以无以伦比的精美感深入人心。
《宝石之国》的配乐同样别具一格。与时下流行的电子琴,贝斯,吉他等富有张力而激情的现代乐器所演奏出的动漫歌曲相比。《宝石之国》的配乐明显通入了更多民乐,宗教乐器的因素。比如佛教的空灵鼓等。而在剧中主要人物“辰砂”陷入内心的迷茫无法自拔时,悠悠响起的配乐是钢琴与二胡的合奏,如泣如诉的悲伤的乐曲将人一下子带入了那个纯净美好的世界。
如果多年以后再回顾这部作品,脑中首先浮现出的,便是磷叶石“破碎”“崩坏”的场景。这并不是一部单纯的治愈向的番剧【某些网站甚至给它打上“惊悚的”的标签】。
但破碎,损坏,重生,以及在这个令人悲伤的过程中反映出的惊心动魄的美丽,也正是这部“治愈”向动漫带给人最大的惊喜。
美丽的宝石人在毁灭中重生,他们没有性别,情感就像晶莹剔透的宝石那样明亮单纯,但又像宝石那样冰冷淡薄。
作者市川春子曾就读于佛学院,有关宝石人的灵感来源于佛教经典中“极乐净土铺满遍地的宝石碎片”,以及“倘若这样那么那些宝石也未免太可怜”了的延伸思想。
从遍地的宝石碎片中延伸出来的宝石人,从诞生那一瞬间就注定要走上成长与觉悟的朝圣之路。佛陀在开悟之前遍体鳞伤,形容枯槁不成人形,而这一切,都在这部剧的主角“磷叶石”身上重现。
人的成长伴随着不断丢失的过程,反应在身魂一体的宝石人身上,这种残酷则更为直观,手,脚,头,眼睛,一点点地失去,一点点地成人,一点点地受伤,一点点地枯萎,一点点地遗忘。
从最初的单纯,受到宠爱的孩子变得成熟,变得疯魔。我们追随着磷叶石的步伐,眼睁睁地看向她踏入一条不能回头的不归路,我们在深渊边向下望,最后只能期待她像佛陀般破而后立,在泥泞的黑暗中大彻大悟,最终能开出绚烂圣洁的金莲花。
在剧情中,南极石在磷叶石的眼前化为无数星光般的残片,孤独而清冷的冬巡是磷叶石获得价值的开始,他在这个过程中失去了重要的搭档。柔韧若丝的合金化为无法触碰到对方的手,永远也无法够到那轮夜空中高悬的月亮。
那一瞬间,我同磷叶石一样,感受到对自身渺小的痛恨,对天神或者是对天本身的愤慨或无力,市川春子那绝妙的渲染能力让读者同磷叶石融为一体。
读者会意识到,倘若他们是当时的磷叶石,那么如果未来有机会能够做到什么去改变这样的现状,那么他们也一定会不顾一切地去做的。而在做它的过程中犯下错误,或者是失去了重要之物,都是可以理解同情的。
这种共情让悲剧更为深刻,读者无法去苛责主角,而是被迫跟着主角,去一步一步接受着,由市川春子所构架出的,充满无奈与叹息的成长观。
市川春子的悲剧不是杂乱的,歇斯底里的悲剧。她竭尽全力地使用每一种可能的手段,画面,音乐,分镜,场景,渲染。来让自己笔下的感情变得清澈而纯粹,变得令人魂不守舍,变得忧郁却清朗。变得圣洁和痛苦并存。她无数次地打碎主角,又无数次地拼凑好,又无数次地从他身上夺取东西。可磷叶石却总觉得自己走在了唯一正确的道路上。
在这部番剧中,只有两种人的形象同佛教相关联。一个是月人,一个是宝石人们拥戴的金刚老师,身披袈裟,温柔慈爱,眉宇间却总有着淡淡的疲惫。两种不同的“佛”的意味如此截然不同,而在这部番剧中,我们认知里的佛并不存在,所谓的佛——其实也就是已经消失的人。
月人是人类的魂,海中的蜗牛则是人类的肉,地面上的宝石人则是人类的骨。金刚老师是超度月人灵魂的机器,所有矛盾的根源来自于金刚老师没有超度月人,也就是说,这部番剧的核心矛盾在于“寻找救赎”。
充满罪孽的人魂在寻求解脱,懵懂无知的人骨在寻求成长,而生生不息的肉族则在大海里繁衍生息,一代代壮大。在宝石人的世界中,时间仿佛是静止的,不管是寻求解脱还是寻求成长,他们都在竭尽全力地对抗着凝固不前的时间。
有一个我所认同的说法,磷叶石本身意味着琉璃,她的手变成了金和银,她的腿变成了玛瑙,她的头被换成了青金石,她的一只眼睛成了珍珠,只差一点,只差辰砂或红宝石。她就能能集齐佛教七宝,磷叶石要成佛了,也就意味着,磷叶石要变成人了。
为了成人,磷叶石付出了太多。而在磷叶石走向成熟的过程中,作者市川春子用一种近乎尖刻的笔法,将宝石人之间,月人之间,宝石人同月人之间的矛盾毫不避讳地揭露给我们看。而这些矛盾,本就是人形的挣扎与仿徨,零碎的人性在漫长的时间跨度里被无限拉大。到最后,覆水难收,只留一地残片,读者的一声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