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之隔,你我心间相依;天地之距,你我永不分离。
随着蓝光BD的发售以及即将上线网络平台的预告,时隔了近一年之久的《天气之子》又将重新回到了我们的视野当中,自然,导演新海诚的上一部现象级作品也一定会重新被提及,电影首映直到现在的这段时间内,除了电影之外,我还详读了《你的名字》、《天气之子》的原作小说和外传作品,稍微了解了新海诚导演对于创作两部作品时的心理意愿,时隔一年,我将以电影为主,并且必要时结合小说外传中部分观众所没有了解到的细节,重新对比深度分析两部作品,《天气之子》真的不如《你的名字》吗?《天气之子》真的有评价的那么不堪吗?(本文含有剧透,如果真的还没有看过两部作品或者是其中一部作品,请酌情阅读。)
先说我的结论:《天气之子》可能不完美,也可能存在争议,但它依旧十分优秀。
《你的名字》是近年来动漫电影的集大成作品,各方面都十分优秀,而《天气之子》在故事情节的流畅性,故事的完成度,丰富度等等都不及《你的名字》,这点毋庸置疑,但《天气之子》有它的亮点,它具备《你的名字》中所不具备的东西,正是这个亮点,如果你是《天气之子》的受众群体的话,你会被它更深的震撼到,而导演的目的就是让喜爱《天气之子》的人获得他们的感动,从结果来看,导演的目的达到了,这部作品的目的也达到了。(下文将称《你的名字》为《君名》)
不完美——内容的丰富度
相似的时长,却没有同样丰富的内容。这是我在看完两部电影以及各自的小说之后所得出的结论,《天气之子》的内容简单明了,但是整个故事的完成度以及丰富度是比不上《君名》的。《君名》在清楚介绍了故事的主要矛盾点,也就是三叶和泷互换灵魂这一主要情节的同时,还通过三叶的外婆一叶,妹妹四叶,以及电影后半部分的泷的探索,和种种事件的谜团,共同描绘出了一个充满使命感和神圣感的宫水神社,揭开了糸守镇1200年一遇的灾难的命运,构造了一个极具浪漫主义色彩的世界,这种世界观的构造也和本部电影的浪漫主义风格相互匹配,极大的增加了电影的丰富度和完成度。
而反观《天气之子》,作品本身除了一个“晴天巫女”的世界观的设定之外,几乎没有其他任何特殊的内容,导致其作品本身的故事一眼望去没有《君名》故事的厚度,但我认为这个问题的存在是有其原因的,《天气之子》作为一部现实主义题材的作品,在构造世界时,本身会被现实世界所限制,《君名》由于作品本身为浪漫主义题材,并且因为情节的特殊性,可以采用双线叙事的手法,但《天气之子》则不行,因此受篇幅时长的限制,内容的丰富度上难免会有所欠缺,这也是没法避免的。
另外有趣的一点是,《君名》作为浪漫主义题材的作品,对内容的细节有些是可以给观众留白的,给观众以想象的空间,比如最后三叶的父亲宫水俊树为何依旧听从了三叶的劝导,组织镇上的人进行避难,电影中是没有说明的,留给观众自己去思考也是一种很好的方式,但在《君名》小说的外传当中,好多电影中留白部分的细节都做了非常完整的补充,除了父亲组织避难的原因外,还有两人交换灵魂时如何适应身体、敕使为何敢帮助三叶炸掉发电站以及三叶父母之间的往事等等,都有详细的解释补充。(感兴趣的可以去买外传看看,内容很有意思)这对于《君名》本身丰富的世界观和内容又做了很多补充,故事得以更加完善,但本身内容不算丰富的《天气之子》却并没有外传小说给予补充,而原作小说也没有补充太多相关细节,以至于两部作品的丰富度上相差了更多。至于为什么新海诚不在《天气之子》小说中补充细节,以及新海诚导演的水平是否退步了这些与导演本身问题,我会在下文表达我的观点。
不完美——故事的节奏、流畅度
“情节仓促,故事不流畅”。我在初次看完《天气之子》后,再次回味剧情时,就是这样认为的,换句话说这点也正是《天气之子》的不完美之处,除了15岁的帆高怎么能扣动手枪扳机等一些可能不是很合乎逻辑的情节之外,最大的问题在于剧情确实有些过于仓促,在帆高遇到阳菜并与她一起从事为别人带来晴天的工作后,帆高对于阳菜的情感发生了变化,从友谊上升为了爱。
而剧中的阳菜也对帆高有了同样的情感,但阳菜内心对于帆高的情感变化并未提及,甚至可以说从开始二人相遇到最后帆高追回阳菜,故事只是以帆高为第一人称来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从始至终,阳菜的内心感受与变化没有直观明确的表达出来,而梵高与与阳菜选择一起出逃的关键性情节的决定又有一些突兀,我本想在《天气之子》的小说中寻找一些阳菜的内心细节,但令我失望的是,小说中也并未提及多少。
这点上《君名》的表现近乎是完美的,两人的内心情感表达的十分清晰明了,电影的前半部分以三叶为主,泷为次要的形式表达了二人内心的变化,而且在外传小说中又以泷为主视角,补充了泷对三叶的感觉是如何变化的,对于人物情感的刻画十分细腻。导致这点问题的原因,我认为还是像上文说的一样,本身在有限的时长中,把二人的内心清晰的表达,不是一件易事,而且二者故事的题材不同,由于《君名》题材的特殊性,可以双线叙事,更好的表现二人的内心,《天气之子》只以帆高为第一人称一直到电影结束,想要讲完故事,又想描述细腻的情感,只好作出取舍。
争议点——电影三观以及新海诚导演的相关问题
“这电影三观不正,为了个人牺牲了群体”“看来《君名》是新海诚的巅峰了,他的水平倒退了”这两句话可以大致概括去年电影上映后大部分对于这部电影整体的评价与争议了,不光是对电影,也是对新海诚导演的一些否定。我并不想对三观到底正不正这个问题探讨太多我的观点,我认为这个问题本身不需要也不能由别人去分析之后得出所谓的答案,为什么我把这个争议拿来和新海诚导演放在一起讨论,正是因为这就是新海诚自己的目的。
大家可以回想一下我在对比分析这两部作品前开头提出的结论,《天气之子》虽然整体上不及《君名》,但它有它的亮点,而导演的目的就是让喜爱《天气之子》的人获得他们的感动,受众的不同是我认为《天气之子》争议较大的重要原因之一,新海诚导演在《天气之子》小说的后记中写了如下一段话,解释了他对于剧本的选择:“电影并不是学校的教科书,电影没有必要作为正确的榜样,毋宁说,应该去叙说教科书里没有提到的东西,……,我要用不同于教科书、不同于政治家、不同于评论家的语言来叙说。我要以不同于道德或教育的标准来写故事,这才是我的工作。如果我因此挨批,那也是无可奈何吧,我只能把自己的真实情感写成故事。”
在书中读完这段话时,我内心不由得产生了对新海诚的佩服,新海诚没有想再次复制《君名》的成功,而是将自己对电影的理解上升到了新的高度,没有退步,相反他的心境已经通过《君名》极大的进步了,哪怕自己已经预料到了会引来巨大的争议,他也欣然接受,因为自己想用电影传达出去的东西,有人能接收到他的用意,这就是对他最大的安慰了。如果你能理解并接收到了新海诚导演的良苦用心,至于三观是正还是不正,相信你自己内心的判断就好,在我看来这是没有确切答案的。
依旧优秀——《君名》所不具备的亮点
在看过了这两部作品后,起初我会不自觉的将两部作品联系到一起,因为我认为这两部作品有几乎一样的情感内核,都是描写少年少女间奇幻的恋爱故事,但通过对小说、外传以及电影了解程度的深入,我发现我错了,两部作品看似故事的框架相似,实则内核却不同。
《君名》是浪漫主义题材的作品,其描绘的故事,是生活在现实当中的我们大多数人所渴望而不可及的,也是我们想通过电影这个载体所看到的最好的故事,三叶和泷之间因为灵魂的相连与命运的安排,不断在既定的命运中挣扎,最后走在了一起,这是我们大多数人希望看到的,而《天气之子》则恰恰相反,作为现实主义题材的作品,故事开始便反应了我们不希望看到,但却无比真实的事情,压抑的主色调,乌云密布的天空,帆高被家暴而出走、阳菜因为生活贫苦而选择了风俗店、做着不被别人理解的事情而不断受阻。
正因如此,电影的争议很大,关于导演的言论也非常多,两部电影的受众群体自然就被区分开了。也正是受众群体被分开了,如果你理解了导演的目的和意义并且接受它,你会发现,这部电影具有《君名》所不具备的东西——自由与真实。《君名》虽然美好浪漫,但始终是虚幻的,是人们精神上的寄托,而《天气之子》里面无不透露着世间残酷的真实,挚爱的离去、他人的阻碍、社会的不公、人心的险恶都在电影中通过导演的方式映射了出来,世间并不都是教科书上“正确的事情”。这也是新海诚想通过电影传达的,而新海诚面对世间的真实,他的态度呢?
帆高和阳菜就是答案,两个15岁的少年,不顾旁人,不屈服于命运,始终抗争,永不放弃。借助两个15岁的少年,表面上表达了他们之间豁出一切,追寻自由的爱,更深一层则是新海诚自己对于不那么美好的现实的态度,反抗不一定会有好结果,但敢于反抗的人,是真正的勇士,正如作品中须贺大叔所言“这个世界本身就是失常的”。那为什么我们不能在这个失常的世界中,做一回真正自己认为对的事情呢,虽然后果可能不一定很好,但青年时代不就是不断试错、不断前行、不断成长的时代吗?因此我认为,这便是《君名》中所没有的,《天气之子》中最优秀最突出的亮点了。
你会再回味一次吗
因此结合上面我对于这两部作品的分析和理解,《君名》作为近年来的现象级作品自然有它的道理,我只想通过我自己的分析,让观众能够再仔细的回味一下两部作品,无论票房和现在的口碑如何,这两部作品都是不可被忘却的优秀之作,不管你喜欢那一部作品,只要你真正的理解了你所爱的,真正明白了你从作品中获得的东西,我觉得那就是对导演最好的安慰与回报了吧。
最后,希望新海诚导演能够再次磨练出新的作品,再次带给我们无穷的感动,再次让我们本来枯燥的生活,多一份乐趣和回味吧。
也感谢每一位参与制作的人,和每一位认真思考的观众们。